多品牌时代到来,一文讲透如何系统性品牌矩阵管理?|深度干货收藏
多品牌管理的时代:底层逻辑、挑战与应对策略
系统化思维是企业长期增长的关键
当前,多品牌管理已成为全球化企业、跨境品牌及国货企业的共同趋势。无论是通过并购还是内部孵化,企业纷纷布局多个品牌,以期实现业务扩张与风险分散。在这一背景下,创始人亟需建立系统性思维,提升对多品牌战略的管理能力。
多品牌不仅关乎品牌数量的增加,更涉及品牌资产、资源分配与组织协同等复杂问题。如何规避误区、制定清晰策略,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稳健增长的核心因素。
为什么要做多品牌?6大底层逻辑
第一,提升生意与心智渗透率
单一品牌难以覆盖所有用户群体。即便如可口可乐等全球渗透率领先的品牌,仍持续收购和创新多品牌,以扩大市场触达。企业要实现持续增长,必须通过多品牌实现更广的生意渗透和更强的心智占据。
第二,顺应用户选择多样化的本质
用户天然倾向于多样化选择。与其让用户转向竞争对手,不如通过内部多品牌满足其需求,形成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的竞争格局。
第三,防范品牌风险
在舆论环境复杂的当下,单一品牌易因负面事件导致整体受损。多品牌结构可有效隔离风险,降低个别品牌危机对企业全局的影响。
第四,推动组织能力升级
多品牌为人才提供内部发展通道,有助于留住优秀员工并提升团队整体操盘能力。借鉴宝洁轮岗机制,企业可通过品牌间轮动培养复合型人才。
第五,维护上市公司价值
对于上市公司而言,新增品牌意味着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扩大,有利于维持股价与投资者信心。
第六,支持跨境全球化布局
面对不同区域市场的文化与消费差异,单一品牌往往难以全面适配。多品牌策略成为企业出海的必然路径之一。
多品牌管理的四大核心挑战
挑战一:目标与策略不清晰
许多企业在启动多品牌时缺乏明确战略目标,导致新品牌沦为母品牌的复制。团队在无清晰指令下,往往模仿现有品牌,造成同质化严重。创始人需首先厘清“为何做多品牌”,并将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战略路径。
挑战二:差异化认知偏差
品牌既不能完全雷同,也不应过度追求差异。关键在于构建品牌独特性资产——即让消费者能清晰识别并记忆的品牌元素。如宝洁旗下飘柔、海飞丝、潘婷各具定位;伊利安慕希独立运作,与母品牌形成区隔。真正的差异化在于认知层面的可辨识度,而非价值层面的强行割裂。
挑战三:资源分配难题
多品牌带来资源争夺问题。营销预算、研发支持、人才配置等常引发“亲儿子”与“干儿子”之争。资源分配应基于品牌发展阶段、增长潜力与战略优先级,而非人为偏好。操盘手的能力直接影响资源获取,内部竞争机制应成为常态。
挑战四:组织协同难度高
多品牌需匹配相应的组织架构。是采用中台支撑下的事业部制,还是子公司独立运营?如何平衡竞争与协作?创始人需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流程,避免内耗,同时利用适度竞争激发组织活力。
多品牌管理的六大系统性策略
策略一:提升品牌系统性认知
品牌不仅是VI设计或广告投放,而是涵盖战略、产品、传播、资产积累的系统工程。创始人必须摆脱碎片化思维,建立端到端的品牌管理视角。
策略二:构建清晰的品牌矩阵架构
明确各品牌的市场定位、目标人群与核心资产,形成互补而非重叠的品牌布局。通过母子品牌、背书品牌或平行品牌等形式,逐步演进品牌结构。
策略三:科学分配资源
资源分配应以企业整体战略为导向,结合品牌阶段与增长潜力,建立客观评估体系,避免主观倾斜,确保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。
策略四:强化多品牌协同效应
在供应链、渠道、技术平台等后台支持方面实现资源共享,提升运营效率。但品牌资产建设必须独立进行,确保每个品牌拥有独特的消费者认知。
策略五:建立专业品牌管理团队
借鉴宝洁品牌经理制,培养具备战略思维与实战能力的品牌操盘手。每个品牌负责人应像CEO一样运作品牌,并具备跨品牌轮岗经验,提升组织整体品牌管理能力。
策略六:重视集团品牌建设
当子品牌发展成熟后,应启动集团品牌建设。集团品牌主要面向B端,用于增强行业影响力、吸引投资与合作伙伴,为企业整体形象提供背书。
品牌架构策略应随企业发展动态调整:初期可采用母子品牌模式,逐步向平行品牌过渡。安踏、珀莱雅等国货企业已通过并购与孵化实现多元化布局,标志着中国品牌在多品牌管理上的专业化进阶。
HBG创始人私教课《品牌战略体系化BSM》即将开讲
系统拆解品牌战略,走进袋鼠妈妈游学